纪念文章

世界著名数学家王戍堂教授略传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18日 19:33     作者:黄孟芳 张婷 沛瑶
作者:黄孟芳 张婷 沛瑶 西大九三动态

王戍堂出生于1933年,河北河间人,九三学社社员。西北大学数学学院退休教授、著名数学家,新华社曾报道的“中国的骄傲”——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王氏定理”的创立者,首届陕西省教学名师。截止2019年,他以86岁高龄,仍坚守在五尺方桌前钻研数学、物理科学,坚守在没有任何劳务报酬的“义务课堂”,被西大师生誉为“新村里的大师”。王教授曾任第八、九、十届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以及九三学社陕西省委第七、八、九届委员会副主席;1988-2003年,他还任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19年,九三中央第五批“九三楷模”表彰活动,全国共表彰10人,王戍堂教授为陕西九三学社获此称号的第一人。“九三楷模”是由九三学社中央设立的授予在国家建设各领域各行业或社务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享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九三学社社员的最高荣誉,旨在弘扬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褒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九三学社社员。王戍堂教授还先后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科技精英”“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首届陕西省教学名师等称号”等荣誉称号。

王戍堂教授的数学情缘始于少年时期,“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文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年少时,王戍堂受《科学家奋斗史话》一书的影响,以牛顿、伽利略、开普勒为榜样,立志数学科学事业。从此,王戍堂心无旁骛,潜心治学,他的追梦之路从未停止。1950年,年仅17岁的王戍堂用一年的时间自学完成了当时大学的专业课程。进入西北大学后,王戍堂得到数学家杨永芳教授的指导。1958年,王戍堂先生在论文《一致性空间的一个定理》中,用一个定理概括了美国数学家L.S.Gal刊于《美国数学公报》和《荷兰皇家学院报告》上的4篇论文中所含的全部主要定理。1964年,31岁的王戍堂发表论文《ωμ—可加拓扑空间》。这篇论文解决了波兰科学学院院士西科尔斯基早在1950年就提出而未能解决的“ωμ—距离化”问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ωμ—度量化定理”,在世界数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王氏定理”。这个以中国人的姓氏命名的定理成了“中国的骄傲”。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王戍堂的科学追梦之路并未止步于“王氏定理”。此后,他的视野投射到广袤的宇宙,聚焦在数学、物理学科交叉领域。1979年,王戍堂教授在《中国科学》数学专辑上发表《广义数及其应用》,首次提出广义数系统,并建立了广义数域分析学。用广义数系统的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用于光子时的光子静质量问题以及量子力学中δ函数与传统数学的矛盾。1991年,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斯纪念文辑》将该文收录(《高斯纪念文辑》在全世界约稿56篇,其中中国两篇)。

1979年后,他又开创了“广义数”理论研究并着手建立广义数域的分析学理论,开展广义数及其应用以及广义函数连续性、导数中值定理、广义数在现代物理学中应用、广义数理论、B性质的等价条件等的研究工作。在《数学进展》《西北大学学报》《中国科学》《科学记录》《数学年刊》《数学学报》《Math Heritage of Gauss C F》《FnndMath》《Topology Appl》《Mannscripta Math》《Ttsukuba J Math》和新加坡出版的刊物上,共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论文《一致性空间的一个定理》发表于中国科学院《科学记录》1958年第10期;《Re-marks on wu-additive Spaces》发表于波兰科学院F《undamental Mathematics》1964年第55卷第2期(中文稿《数学学报》第14卷第5期,1964年);《广义数及其应用》发表于《中国科学》1979年数学专辑;《Developing a Mathematical Theoryof Computability Which Speaks the Language of Levels》发表于英国《Math.Com-put.Modelling》(国际刊)1998年第27卷第6期。

1980年,王戍堂教授出访日本京都、大阪、奈良等地并作学术报告。1983年,第十九届(波兰华沙)国际数学家大会邀请王戍堂教授出席并作大会报告,他提出了《Generalizations of metric apaces》学术观点,引发学界震动。1984年,在全国拓扑学学术会议上宣读了《非阿基米拓扑与某种非阿基米域的研究》专题报告,彰显该领域的前沿性。1985年,访美期间,在国际拓扑学会议上做了《some results on n. a. Topogy》中心报告,他作为拓扑学术会议的主报告人之一,在奥斯本大学、伯明翰大学、美佛罗里达大学等地的讲学受到了学术界极大关注。巴夫洛大学著名数学家威廉士教授得知王戍堂教授访美,在会场十分激动并大声高喊:“您就是王戍堂,我在20年前就学习了您的工作Wm—度量化定理!”

王戍堂教授分别于1984和1992年在陕西省数学学术会议上以及1990年在秦晋数学联合会上都做了专题报告。他出版的专著有《点集拓扑研究与广义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4年)《点集拓扑学原理》(陕西科技出版社,1985年)等,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还被美国国家数学文献发布检索中心收藏。英国数学家出版的《分布、超分布与其他广义函数》专著中,把广义数理论作为广义函数的现代重要理论给以详细介绍。之后他又以“国际著名科学家”身份受邀为纪念高斯专辑撰文,该文集序言中对受邀人的身份及论文质量都做了极高评价。

2018,由西北大学科技处、党委组织部、科协主办,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共同承办的“杨钟健学术讲座”第一百三十四讲暨“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系列活动在长安校区举行。从西北大学退休了十五年的王戍堂教授受邀参加了此次讲座,为师生们作了题为“什么是广义数?广义数与现代理论物理的关系”的学术报告,现场座无虚席,掌声雷动,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大师的平民风采。学术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王戍堂教授从“虚数‘i’的引入”“Cantor集合论引发第三次数学危机”两个例子出发,讲述了数学自身理论的创新也是数学发展的一个动力和源泉。在第二部分中,王戍堂教授从广义数的由来、广义数的定义、广义函数的性质等方面介绍了广义数系统的基本理论,继而提出“数学面临变革,甚至‘革命’,而广义数是一种启蒙和尝试”。在最后一部分,王戍堂教授通过两个定理分析了广义数与现代理论物理的关系,还分享了自己1979年在《中国科学》数学专辑发表的《广义数及其应用(I)》,在文中首次提出了“广义数系统理论”的曲折过程。他结合求学经历和研究感受,告诉同学们学术研究既不能迷信权威也不能失去自信,要大胆追求科学、探求真理,真正做奉献才有真收获,并鼓励大家趁着年轻多学习钻研,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科学素养和学术创新能力,感受科学家的精神和力量。

2018年,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85岁的王戍堂教授坐着轮椅,做了一场主题为《数学的发展-我的数学之路》的报告会。王戍堂教授通过无理数的发现、微积分的发展、罗素悖论等数学故事,告诉在场师生数学是生动的、数学是优美的、数学发展的动力源于人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运动的需要。他还讲授到,现代物理已呈多层次发展,但数学还限于单层次,因此产生了一些不能解释的矛盾,数学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向多层次发展。王教授提出的广义数,正是这方面的一个探索和尝试。

王戍堂教授说:“数学在于思维,思想,创造;科学研究一定要喜爱,只有喜爱,才会用各种方法挖掘自己全身的潜力;对待事业,不仅要忠心,还要有爱心;在治学上,不仅要关注现在,还要关注未来;要有奉献精神,不要指望利益;数学研究者不是做题的机器,要学会独立思考;要不断思考,交流,反复的摸索,才会有所收获”。王戍堂教授除了注重知识的讲解,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王教授讲定理或是定义总是可以抽丝剥茧到最核心的地方,这就是他强调的思维方式。有了自我的思维方式,使学习变得更有效率、更灵活。王教授也爱讲各种科学家的故事,因为他最欣赏的就是为治学奉献的人,比如钱学森、华罗庚的事迹。王戍堂教授坚持着“科学就是奉献”,迈着坚定的脚步,坚持不懈的传授知识激励学生主动研究知识、领略思想智慧隽永之美,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当问及为何默默坚持义务讲学时,王戍堂教授说:“人常说以文会友,我开讨论班就是和年轻人讨论,对我来说,和年轻人交流讨论是生活唯一的乐趣。做这个讨论班就是为了搞研究,退休生活也就是为了搞学术。”一片爱心的浇灌,一番耕耘的辛劳,才会有桃李的绚丽,稻麦的金黄。

王戍堂教授对自己的专业有着充分的热情,记得他曾经说过:“就像巴金说我的写作就是我的生命,对自己专业热爱要胜于生命”在获得许多学术成果之后,他没有停下脚步,仍然坚持传授知识。2003年退休后,他主动开办义务讲堂,十余年间从未中断,后因身体行动不便,将研讨班移至西北大学新村的家中,因此被学生亲切的称为“新村里的大师”。

王教授的公益“讨论班”永远向所有师生敞开。“讨论班”的授课对象没有限制,每周两次,学生多是大二、大三的学生,也会有周边高校、研究所的博士生与教师,就这样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的一间办公室中,王戍堂坚持10余年,不间断的向学生讲授数学知识。在有一次课程结束后,被问及上课学生的情况,王教授指了指已经在整理书包的几个学生,“他们是这学期才来的,我还没记住名字”,又拍拍离自己最近的学生的肩膀,“他们几个已经坚持一年多了”。王戍堂教授的希望是通过教学,把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和过去年轻人的奋斗精神传递给当下的学生。

曾参加过“讨论班”的师生都对此课程有很高的评价。薛筱龙同学说王老师的课程不能和正常上课比,讨论班按需授课,每次都要把一个问题讲清楚讲透,让他学到了很多东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吉飞宇也很认同王戍堂教授的想法,人要多做奉献,老师们在教学当中也是这样子,也要把这种精神传下去,多给教学方面、给学校、给国家多做贡献。西北大学青年教师张瑞在学生时代就听过王教授讲课,如今已是数学教师的她,仍然一直坚持参加王先生的“研讨班”,她希望能够把王教授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人、做人、做事这种正确的精神传递给她的学生,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同时尽其所能,去帮助更多的学生。

王戍堂教授说“学问不是说刀下见菜,不是说功利,要坐冷板凳,坐冷板凳不感觉到冷,而且感觉到舒服、感觉到热。那只要我活着,就要把研讨班办下去。这是我的乐趣、我的生活、我的生命。”

王戍堂教授坚持公益教学,他希望通过教学,把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和过去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传递给如今的学生。从2003年开始,10余年时间,每周两节课,前来听课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不变的却是依旧严谨治学的王戍堂教授。

王教授说:“解放时期是我的黄金时代”。全国大解放带来的稳定的社会环境,可以让他全身心投入学习。正是这段时间的刻苦钻研,他对于数学不只是知识性的学习,而是探索出一套自主的学习和思考方式,注重思维方式的思考与学习。王戍堂教授认为“二十岁的年轻人正处于黄金时代”,充分利用宝贵的学习时间,让有限的“黄金时代”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数学在于思维、在于思想、在于创造做学问不仅要关注现今,不断交流、不断推翻再建立,才会有收获。

在多年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王戍堂教授一直恪守“做人要透明,做学问要透明”“做学问首先是做人”“对待科学事业,不仅要有爱心,还要有忠心”的理念,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王戍堂教授坚持伏案钻研数学和物理教学,坚守在公益性教学前沿阵地。其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要求的践行者,通过长期、系统的精神引领,让奋斗精神在师生头脑中萌芽壮大,启迪智慧、厚植德行、成风化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王戍堂教授一生不为名利,默默奉献,展现了九三学社恪守“爱国、民主、科学”的初心与原则,也体现了九三社员老前辈在新时代之下,不忘初心的爱国情怀。他坚持立德树人,淡泊名利,执着于追求科学真理,坚持义务开设数学公益课堂十余年,这些先进事迹正是教书育人的模范典型

以王戍堂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秉持着“科学就是奉献”的理念,潜心科研、严谨治学、育人不辍,是青年教师学习的楷模,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典范。王戍堂先生这样率先垂范、身体力行,默默地在一方讲台上坚韧而持续地书写治学故事,像标杆与风帆一样指引着万千学子感受、诠释、传承着“文明”的高贵品格。



资料来源:

网站:

1.   http://jyt.shaanxi.gov.cn/jynews/mingrentexie/201912/27/95461.html西北大学党委统战部

2.   https://math.nwu.edu.cn/info/1131/1732.htm(西北大学科学技术处)

3.   https://news.nwu.edu.cn/info/1004/3605.htm(西北大学新闻网)


文献来源:

1.    张素敏,西大学人谱,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1993,第450页

微信公众号文章:

1.    西大红语,师者说/李长宏:构筑良好育人生态,提升拔尖人才培养质量,2020.4

2.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九三楷模/王戍堂:生命不息 步履不止,2019.12

3.    西北大学,新村里的大师/“王氏定理”创立者王戍堂和他的“免费课堂”,2017.4

4.    西大数学建模,致敬/85岁王戍堂先生讲述“我的数学之路”,2018.10

5.    NWU数绘创意,聚焦/王戍堂教授做客我校“导师讲坛”第一百零八讲 ,2018.10

说明:本文数据截止2020年9月,时王老先生已经卧病在床多日,不能采访本人,写作组采访了王老夫人、王先生弟子、王先生同事,综合所得形成此文,不尽之处还望读者海涵,或来信告知,便于我们改正。

今天(2021年7月18日),是王老先生登极乐净土之日,发布先生略传,也算是礼送先生最后一程。望后生学辈继承先生遗志,将数学专业精神发扬光大,为中国、为世界发出华人的强音,造福全人类!

最后,对所有关于王戍堂老师的资料提供者在此诚挚感谢!

(作者信息:黄孟芳  九三学社西北大学副主委;张婷 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梁沛瑶 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联系邮箱:382525873@qq.com),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