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工作

“三下乡”队伍总结篇之“与你铜行,川遇文遗”调研队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1日 12:32     作者:

铜川,这座坐落在陕西省中心的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在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秦绣、耀州瓷器、火亭子等传统技艺代代相承,佛教与中医药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铜川文化的宝贵篇章,展现了民间艺术的无限魅力与历史传承的深厚底蕴。

西北大学数学学院“与你铜行,川遇文遗”调研队于2024年7月15日至22日赴陕西省铜川市开展暑期社会调研活动。与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技艺保护负责人等相关人员进行深度的交流,亲身体验非遗技艺,亲身实地考察铜川市文化保护和宣传工作,团队成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调研队全员合影)

1、铜川文化的窗口:博物馆引领下的文化探索之旅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调研铜川市的文化,调研队首先来到了铜川博物馆,以一个总体的角度来探寻铜川文化。

在这里,调研队按照展厅顺序,了解铜川从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到现代的文化历史底蕴。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书法大家柳公权等均在此留下足迹。佛教文化、耀瓷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以及工业文明在此交织,使得铜川成为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从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繁荣,到宋代耀州瓷的灼灼炉火;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红色记忆,到秦绣、火亭子等非遗文化的传承,铜川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175E6

(调研队队员在参观铜川博物馆)

2218B

(铜川博物馆展出的火亭子)

2、铜川非遗三绝:咸汤面、火亭子与秦绣的文化传承

非遗传承的核心是技术和手艺,而非遗传承人作为拥有技艺的主体,在非遗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队员们通过和传承人面对面交谈、学习非遗技艺等,深入了解非遗的内涵。实践期间,队员们先后采访了四位非遗传承人,了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情况。

民以食为天,调研队将非遗文化之旅的首站选在了咸汤面,这一当地民间特色面食深受民众喜爱,其汤底融合了药王山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咸汤面不仅受到社会知名人士的青睐,更以其实惠便民著称,成为当地人几乎每日必吃的早餐。在当地有句俗语“不吃咸汤面,不算到耀县”,这充分体现了咸汤面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和认同。调研队发现,咸汤面作为非遗文化的传承状况良好,目前拥有多位非遗传承人,他们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每天,大量的咸汤面被销售一空,铜川境内的咸汤面馆数量已超过500家。以咸汤面为主导的体验店也颇受游客欢迎。非遗传承人们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结合现代技术和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对咸汤面进行创新改良,致力于传承并发扬这一地方非遗美食。

1B6E1

(非物质文化遗产咸汤面的荣誉证书)

调研队的非遗文化之旅继咸汤面之后,第二站来到了当地独具特色的火亭子社火。火亭子社火在三秦大地上独树一帜,是关中地区唯一在夜晚进行的社火表演,其技艺之复杂,使得传承面临一定挑战。在此次实践活动中,调研队有幸与火亭子社火的第四代传人胡民才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采访。胡老师向调研队讲述,近年来火亭子社火的传承遭遇困境,已经有三十多年未曾举办过。火亭子社火逐渐演变为仅以灯展形式出现,这种变化导致许多年轻人对火亭子的真正内涵产生了误解。尽管胡老师利用现代技术对火亭子进行了改良,使其外观更加美观,但由于学习火亭子技艺难度大且经济效益不高,年轻一代对此缺乏学习和传承的兴趣。这一现状让胡老师对火亭子的未来传承感到迷茫和担忧。尽管如此,胡老师仍在努力培养自己的孙子孙女继承这门技艺,他坚定地表示,不能让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断绝传承。

1E653

(胡老师在为队员讲解火亭子)

调研队的非遗文化之旅继续前行,第三站抵达了秦绣的发源地。在这里,调研队有幸与秦绣的传人王丽丽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采访。王丽丽老师向调研队详细介绍了秦绣的分类、表现形式以及各种独特的技法,并让我们亲自动手体验。她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误解,即秦绣不仅仅是粗犷豪放的,它同样可以非常细腻,这一切取决于制作者是否能够静下心来精心绣制。王老师认为,秦绣之中蕴含着人们深厚的情感寄托。王老师回忆道,过去在陕西,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秦绣,她们通过秦绣为家人制作衣物,为生活增添色彩。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倾向于购买成品衣物,导致秦绣的普及率大幅下降。尽管如此,王老师依然在努力交流并推广秦绣,传承这门艺术。她讲述,自2016年退休后的第三年,就创建了秦绣小院,专门用于传承秦绣文化。此外,在她的建议下,文化馆还成立了艺术培训部,致力于秦绣的传承与弘扬。

26759

(王老师在为调研队演示秦锈技法)

3、千年窑火传承:耀州瓷的辉煌与魅力

在铜川,耀州瓷的文化魅力无孔不入,贯穿于现代文化的诸多层面。无论是百姓餐桌上常见的碗碟,还是国际交往中的珍贵礼品;无论是博物馆中文化创意商品的精巧设计,还是与药王山中医文化的深度融合及对古代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耀州瓷都发挥着其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深入探索耀瓷文化的现代发展轨迹,调研队拜访了中国陶瓷设计工艺美术大师、耀州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亚萍女士。同时访问了当地企业,以了解铜川市当代耀州瓷的发展现状,并亲自动手体验,深切感受到耀州瓷制作的艰辛与不易。

调研队了解到,在耀州瓷的传承与创新方面,传承人和企业积极与其他瓷器工艺进行交流学习,并利用现代技术助力耀州瓷的发展。特别是唐宋陶业公司,旗下汇聚了多位耀州瓷艺术大师,公司拥有30余项新产品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10年,该公司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名窑”,2011年又获评“中国著名品牌”,为传承和弘扬耀州瓷的优秀文化,推动耀州瓷事业的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

14339

(耀州窑师傅在为倒流壶刻花)

1AD9F

(调研队成员在体验耀州瓷的制作)

4、三宝汇聚之地:药王山的佛教、中医药与石刻文化探幽

药王山,坐落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以其丰富的佛教文化、石刻艺术和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而闻名遐迩。这里与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有着深厚的渊源,他被誉为“药王”,在此隐居著书,留下了宝贵的医药知识和文化遗产。孙思邈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部作品集唐以前医药学之大成,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药王山因此成为中国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圣地,每年吸引着众多医学生和中医药文化爱好者前来朝圣。

药王山不仅盛产中药材,还保存着许多古代药方和药材标本,成为研究古代中医药的重要资料库。在调研队的实地考察中,调研队见证了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药王山的合作成果,中药标本展展出了五百四十四种标本,展现了药王山中药资源的丰富。同时,中医药文化在铜川全境得以广泛传播。在调研队实地考察中发现在铜川当地非遗食品与中医药文化有着深度的融合,同时当地人对孙思邈健康饮食医药建议熟知,这一件件实例无不体现了文化对人的深远影响。

药王山还是佛教艺术、道教元素与中医药文化交融的胜地,其摩崖造像群跨越了1200多年的历史,包含了从北朝至明代的29个龛和45尊佛造像,展示了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特别是融合了西方佛教艺术的“佛道并龛”造像碑,为石窟艺术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调研队了解到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古迹保护,近年来对佛像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并与耀州瓷等文化遗产合作,推动特色文创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经济效益。

药王山碑林更是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了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医学著作,以及众多历史名人的题记和诗篇。碑林中还珍藏了陕西省三分之一的北魏时期石刻,这些石刻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而且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宗教、医药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2B8EB

(药王孙思邈雕像和祭祀广场)

5、结语与总结

经过本次深入走访与调查,队员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并深刻理解了青年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责任和担当。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资深传承人的年岁增长,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许多珍贵的非遗项目正濒临无人继承的境地。这不仅是文化的流失,更是人类智慧和历史的逐渐消逝。其根源在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追求现代生活和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对传统技艺的学习热情不高,加之许多非遗项目难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往往只能依赖爱好者的传承。此外,非遗传承多依赖于口传心授,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使得传承之路愈发艰难。

面对这一挑战,社会各界需携手共进。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非遗传承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探寻非遗事业的经济价值。同时,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通过教育和媒体宣传提升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重视,激发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豪感和传承使命感。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传播非遗文化,使其更加生动、吸引人,从而赢得更广泛的关注。

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为了挽救那些濒临消失的艺术形式,更是为了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只有当更多的人认识到非遗的价值,并投身于其中,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才能得以延续,焕发出新的活力。